【行業】石膏板行業-享受裝配式建筑紅利(41頁)

國內石膏板的發展歷程:石膏板產業在我國僅有四十幾年發展歷程,起步晚卻發展迅速。 20世紀70年代,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始從事紙面石膏板技術及裝備研發工作,1978年建成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條400萬平米紙面石膏板自動化生產線,為我國石膏板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七八十年代石膏板技術仍然不夠成熟,石膏板優良的屬性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市場對石膏板的接受率不高,隨著國家推廣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石膏板產業得以初步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石膏板走向規模生產道路,品類增多。我國政府開始加強推進墻體材料改革政策,房改后建筑業加速度發展,紙面石膏板市場需求日益旺盛,國內企業紛紛投資建廠,1997年由新型建筑材料工業杭州設計研究院和北新建材聯合開發的2000萬平米北新二線投產,標志我國有能力設計、建設大規模石膏板生產線。同時,國外企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包括德國KNAUF、法國Saint Gobain及Lafarge集團,先后在蕪湖、上海、天津等地建廠,石膏板行業走向規模化生產道路,產品使用領域不斷增加,產品類型也發展到20多個種類,包括石膏吸音板、耐火石膏板、石膏復合板等新型品種。但是,資金、技術受限導致各地石膏板市場發展不平衡,中小企業進場使得石膏板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進入21世紀,地產發展“黃金十年”推動石膏板需求的增加。住房標準的改變以及社會認可度的攀升也導致石膏板迅速推廣。2002年-2013年石膏板產量保持平均每年27%的增速,2014年石膏板產量突破30億平方米,15-16年房地產市場逐步降溫,石膏板需求增速也逐步回落進入平穩發展期。

石膏板:一種環保節能的建筑材料。產品符合綠色經濟發展,政策享受門檻不斷提高推動行業升級。建筑能耗在我國能源消耗中占比很高,超過社會總能耗35%,且比例還在不斷上升,近年來國家不斷推出節能政策,倡導綠色可持續化發展,推廣綠色建筑,提升資源利用率。 石膏板是一種綠色、節能的建筑材料,原材料以建筑石膏為主,具有能耗低、易于大規模生產等優勢。據估算,生產同等單位的紙面石膏板的能耗比水泥節省78%。另外隨著工藝的成熟,目前原材料多采用火電廠煙氣脫硫產生的廢棄物脫硫石膏,屬于國家大力提倡的資源循環利用產品。

政策享受門檻不斷提高推動行業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將享受增值稅補貼的最低產能要求(限制性產能)從2000萬平米上升至3000萬平米,淘汰性產能從400萬平米上升到1000萬平米。限制性產能門檻的提升,促使企業加快生產線改進。以北新建材為例,公司63條生產線中有50條單線產能達到3000萬平米,2015年增值稅補貼收入達1.9億,占營收的2.5%、凈利潤的15.6%,2015年增值稅補貼快速增長的原因在于公司增值稅補貼收入政策發生變化,15年上半年前增值稅全免的子公司的補貼收入計入在“產品銷售收入”中,下半年開始所有符合增值稅優惠補貼的收入均計入“增值稅補貼收入”項目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