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縣政府聯手中石化,推進地熱資源的利用開發成果顯著。地熱開發具有初期投資規模大、后期運營成本低的特點。地熱產業目前常見的做法,是引進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勘測設備,為地熱能尋找準確的開采點。中石化旗下的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是以地熱開發利用為主的新能源專業公司,其前身是原地礦部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新星公司曾先后在中國陸地及海洋76 個盆地進行了系統的油氣普查工作,在其中的35 個盆地發現了工業油氣流,技術積淀深厚。目前,雄縣已建成地熱供暖面積385 萬平方米,基本實現了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雄縣成為我國第一個“無煙城”。雄縣地熱發展的模式已經得到國家能源局、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率低,但加速開發有助于達成“十三五”二氧化碳減排目標。相比同樣擁有豐富地熱資源的美國、冰島、印尼等國家,中國地熱發展較慢,資源利用率較低。中國政府在國際上承諾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30 年左右達到峰值,并制定了在2020 年之前將單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 年減少40~45%的目標。“十三五”期間,中國規劃將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 億噸以下,減排壓力巨大。若完成“十三五”地熱發展目標,2020 年地熱能年利用總量相當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 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7 億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
“十三五”地熱發展規劃重心在京津冀地區。“十三五”期間,我國首編地熱發展規劃,預計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 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累計拉動投資2600 億元。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包括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面積(7 億平方米)和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 億平方米),預計2020 年累計達到16 億平方米,利用量4000 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年利用量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約一半容量在京津冀地區布局。
全球地熱開發利用不斷推進,直接利用為主,間接發電穩健增長。地熱資源賦存條件復雜,利用方式為直接利用和間接發電。直接利用方式主要有地源熱泵供暖、常規地熱供暖、農業利用、溫泉醫療洗浴等。全球地熱直接利用設備容量從1995 年8.66GW增至2015 年70.33GW,并預計到2020 年增長至120GW 水平,其中直接利用方式在2016-2020 年的新增需求約為30GW。利用地熱來間接發電的市場,近年來保持年均接近4-5%的增速。主要應用國家是美國、冰島、意大利、新西蘭等,新興應用國家是印尼、菲律賓、肯尼亞、土耳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