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能源專題-因地制宜,多能互補,清潔能源大有可為(26頁)

供暖區域和時間。冬季采暖是我國北方居民的生活需求。中國供暖分界線位于北緯 33 度附近的秦嶺和淮河一帶,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 50 年代,中國在蘇聯援助下為城市居民安裝集中供熱系統。但當時的中國正面臨嚴峻能源短缺,于是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就成為集中供暖的界限。

用能結構。根據 2016年底數據,我國北方地區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為主,燃煤取暖面積約占總取暖面積的 83%,天然氣、電、地熱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工業余熱等合計約占 17%。取暖用煤年消耗約 4 億噸標煤,其中散燒煤(含低效小鍋爐用煤)約 2 億噸標煤,主要分布在農村地區。北方地區供熱平均綜合能耗約 22 千克標煤/平方米,其中,城鎮約 19 千克標煤/平方米,農村約 27 千克標煤/平方米。

供暖熱源。在北方城鎮地區,主要通過熱電聯產、大型區域鍋爐房等集中供暖設施滿足取暖需求,承擔供暖面積約 70 億平方米,集中供暖尚未覆蓋的區域以燃煤小鍋爐、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等分散供暖作為補充。城鄉結合部、農村等地區則多數為分散供暖,大量使用柴灶、火炕、爐子或土暖氣等供暖,少部分采用天然氣、電、可再生能源供暖。

熱網系統。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城鎮集中供熱管網總里程達到 31.2 萬公里,其中供熱一級網長度約 9.6 萬公里,供熱二級網長度約 21.6 萬公里。集中供熱管網主要分布在城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網總里程約 23.3萬公里,占城鎮集中供熱管網總里程的 74.6%,縣城集中供熱管網總里程約 7.9 萬公里,占城鎮集中供熱管網總里程的 25.4%。

熱用戶。熱用戶取暖系統包括室內末端設備和取暖建筑。室內末端設備主要有散熱器、地面輻射、發熱電纜或電熱膜、空調等,以散熱器為主。北方地區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比例基本達到 100%,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重超過 50%。農村取暖建筑中僅 20%采取了一定節能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