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工業機器人專題報告(22頁)

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構成。機器人分為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中游本體生產商;下游系統集成商。從市場規模來看,2015年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國內市場規模分別為11.5億元、10.6億元、3.5億元,中投顧問預測,到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分別達到40億元、47億元、12億元。減速器、伺服系統主要依靠進口,控制器一般由本體企業自產。全球高精度機器人減速器市場日本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兩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75%,國內公司在機器人精密減速器國產化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但主要依靠進口;伺服電機從市占率來看,國產品牌約占20%左右的市場份額。當前我國中低端伺服系統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但高端伺服系統尚未形成商品化和批量生產能力;控制器成熟機器人廠商一般自行開發控制器,市場份額基本跟機器人本體一致,未來可能會出現提供控制器模塊的平臺型企業。

本體低端產品過熱,高端產品供給嚴重不足。2015年我國機器人的新增量為6.6萬臺,其中國產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銷量為2.2萬臺,市場占比僅為33%。據工信部初步統計,我國涉及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日本和歐美企業占據,占到了85%的市場份額。

系統集成商存在規模瓶頸,整體市場有望維持高增長。 系統集成企業因行業壁壘的原因也使其很難跨行業去擴張,規模也很難上去,系統集成廠商中,小公司眾多。2018年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可達375億左右,系統集成市場規模則有望達到1125億元,未來3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

成本優勢、產業需求、政策推動三大因素驅動機器人產業發展。人工成本的上漲,以及工業機器人成本的逐步降低,將迫使制造企業選擇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來從事大規模和重復性勞動;制造業產業升級助推工業機器人發展;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將加快工業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國家出臺系列產業政策推動我國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穩定,中國市場穩做增長引擎。IFR估計,從2016-2018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年復合增長率至少達15%,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將達到約40萬臺。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家電、3C行業對工業機器人應用的需求與日俱增,并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新增長點。中國機器人使用密度在2014年僅達到了36臺/萬人,低于全球平均66臺/萬人的使用密度,具備十分廣闊的提升空間。2018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超越15萬臺將繼續成為全球市場增長的最強勁驅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