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促動與消費升級,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2015 年馬拉松賽事官方注冊場次和參與人數增長迅猛,官方注冊賽事為134 場,同比增長162.74%,其中半程及相關運動賽事共吸引150 萬人次參加,參賽者來自8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從2010 年的13 場到2015 年的134 場,5 年間增長近10 倍,2016年至今注冊賽事已超過260 場,按已注冊場次同2015 年總場次對比增長翻倍。政策促動和消費升級助推了馬拉松經濟供需兩端,是以馬拉松為代表的路跑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
馬拉松經濟市場廣闊,受益細分領域多。體育與旅游可以完美融合,馬拉松經濟的發展帶動城市旅游經濟發展,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經濟受益良多。同時,馬拉松賽事的火爆帶動路跑經濟發展,全民健身的氛圍日益濃厚,體育鞋服、體育裝備、體育社交、賽事運營等各個細分子領域從中受益。路跑經濟的發展帶動全民健身的氛圍,大眾體育將會越來越普及。
馬拉松經濟分為馬拉松賽事經濟和馬拉松衍生經濟,未來賽事經濟規模和衍生經濟規模將超過500 億和4000 億規模。根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和局部地區路跑比例推演以及消費金額測算,馬拉松賽事經濟目前不超過100 億,2025 年將達到500 億賽事經濟規模;馬拉松衍生經濟規模已達1000 億,未來馬拉松衍生經濟規模將超4000 億。相對于整個體育產業在2025 年規模達到7 萬億的增速,馬拉松路跑經濟增速超過行業平增速。
國內馬拉松賽事尚待完善,國外馬拉松賽事可以借鑒。對比美國和日本的馬拉松,馬拉松文化相對濃郁,馬拉松文化對于民眾的認同和參與有積極的影響。東京馬拉松服務周到,國民禮貌,日本崇尚的極簡主義,讓西方國家的參與者對東方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東京馬拉松也常常是一個展示的舞臺,路線沿途有各種各樣的民俗表演,對提高選手的完賽率幫助顯著,很好地塑造了比賽的氛圍。中國馬拉松可以借鑒國外馬拉松的文化塑造方式,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