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船領域持續低迷,致中船系整體業績下滑。中船系包含中國船舶工業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二者是造船(軍艦、民船)領域的“國家隊”,自從2012 年民船行業深度調整至今,即使兩家集團紛紛加大科技創新驅動,產品結構調整亦無法擺脫行業層面持續低迷帶來的影響。2011-2015 年,中船工業與中船重工集團凈利潤CAGR 分別為-21.20%、-2.66%,增幅處于十大軍工集團末兩位。我們認為,造船行業的持續低迷短期內難以改善,我們更應關注集團層面為提升資產證券化率,所帶來的下屬上市平臺的投資機會。
資產證券化率處于十大軍工集團中游,可提升空間較大。中船系總體資產證券化進度位列十大軍工集團中上游。截止2015 年底,我國十大軍工集團平均資產證券化率為34.42%,相較于國外平均70%-80%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中船工業集團和中船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分別為38.32%、49.59%,位列中游。對于中船工業集團,拋開中國船舶(總資產占集團已證券化資產近50%)外,資產證券化率僅為19.13%;對于中船重工集團,拋開中國重工外,資產證券化率僅為15.56%。我們認為,未來兩家集團資產證券化率均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船工業集團分版塊整合思路明顯,縱向發展做大做強。我們回顧歷次資本運作情況,分版塊整合的思路較為明顯,比如:中國船舶,歷次資本運作,主要圍繞水面艦船修造及動力業務來整合;鋼構工程于2016 年11 月完成對部分高科技類資產的整合,后續存在持續推進的可能;中船防務于2014 年11 月收購的黃埔船廠以軍用輔助艦船、導彈護衛艦、快艇為主,未來存在成為集團下屬輔助艦船的上市平臺的可能。并且,集團董事長董強發表署名文章《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之路 建設世界一流海洋裝備集團》。文章也明確提出要加強集團內被軍民品資源整合重組,加快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并購。故我們認為,對于中船工業集團,未來下屬三個上市平臺將分別承擔各自板塊領頭羊的角色,有望通過資本運作縱向發展,做大做強。
中船重工集團資本運作步伐明顯提速,未來將構建十大上市板塊。董事長胡問鳴上任后提出了構建包括海洋防務裝備、海洋運輸裝備、海洋開發裝備等十大產業板塊。未來這些產業都將按照專業化板塊劃分,分板塊推進資產證券化。每個板塊都要有自己的資本運作平臺,通過IPO 或者借殼的方式實現。其中,風帆股份已于2016 年7 月初步完成動力平臺的整合;中電廣通已于2016 年11月披露非公開發行預案,擬注入水下電子信息類資產。從上述一系列情況來看,中船系資本運作步伐明顯加快。我們認為,集團后續將通過“買殼”或者IPO的方式,持續加快整合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