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健身專題-進擊中的“身材經濟”(45頁)

我國健身產業發展空間足,保持較快增長,受益于國家政策與消費升級驅動:我國健身產業目前約300億元規模,1500萬會員,15年市場規模增長14%,俱樂部數量增長20%,但俱樂部會員滲透率僅1%,參考海外經驗尚有4倍以上空間。從行業增長驅動來看,政府層面持續推進的大眾健身已是國家戰略;大眾消費升級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充分利用碎片化休閑時間,且偏好有教練與同伴的場景化鍛煉內容;社交媒體與移動互聯網注入新的活力,健身的時尚與社交屬性不斷增加。健身行業在我國有30多年發展歷史,01年申奧成功尤其是03年非典之后熱潮興起,大型連鎖健身俱樂部出現,行業競爭也隨之加劇,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勝劣汰。目前行業盈利模式較單一,主要靠預售卡與私教課程,同質化競爭嚴重。健身行業正從零售業向服務業升級,未來變現將更加多元化。11 12

我國健身產業格局分散,看好優質的龍頭俱樂部,以及互聯網+升級:我國健身產業集中度很低,品牌數量CR10預計僅約16%,區域化顯著,尚未出現真正全國化的品牌。我們看好具備很強品牌影響力的龍頭俱樂部,注重用戶體驗,有望通過外延成長不斷提高市場份額。目前國內規模較大的健身俱樂部包括浩沙、威爾士、一兆韋德、英派斯、中體倍力、青鳥、中航等。強調精品化與標準化的新型健身俱樂部也在崛起。互聯網+健身日新月異,線上已集聚流量亟待進一步變現,期待互聯網對線下的改造升級。Fittime等優質的在線社區已經開始多方位探索變現。“暴走的蘿莉”等優質健身網紅已實現電商較好變現。健身行業證券化率很低,目前僅有中航時尚一家新三板公司,期待未來有更多資本運作。我國健身產業目前約300億元規模,1500萬會員,15年市場規模增長14%,俱樂部數量增長20%,但俱樂部會員滲透率僅1%,參考海外經驗尚有4倍以上空間。13 14

美國健身產業發展啟示:產業較成熟,大眾接受度高,有大型俱樂部與上市公司。美國健身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較為成熟,15年健身俱樂部收入258億美元,會員數5530萬,健身人口滲透率達22%,俱樂部數量約3.6萬個。從產業結構來看,前十大俱樂部收入占比超30%;會員數量中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與青少年會員數量增長迅速;健身設施與教程非常多樣化,滿足各類人群不同需求,創新能力強,美國健身產業產值結構中食品、補劑、減肥消費與服裝器材等合計超過70%。美國健身俱樂部有數家上市公司,包括著名中高端品牌Life Time Fitness(后被私有化)與平價品牌Planet Fitness(市值24億美元)。最大俱樂部預計收入近20億美元,大型俱樂部仍多保持穩健增長,產業內常有并購。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