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住宅產業化系列報告-借他山之石,大風將起(28頁)

美國住宅產業化:技術導向型先鋒。因在二戰中本土受破壞較少,美國未出現城市損毀及勞動力結構劣勢,但由于軍人復員與嬰兒潮,住宅需求提升,“萊維特”式住宅拉開了住宅產業化的帷幕,中后期政策法規完善、人力成本上升及技術進步驅動,疊加能源危機、城市危機等外部因素,產業化建造技術革新,住宅產業化進一步發展成熟。

日本住宅產業化:經濟社會導向&勞動力結構導向的典型代表。日本與德國一樣,在二戰中本土遭到較嚴重破壞(表現為城市損毀及勞動力人口減少),戰后日本著力經濟恢復、人口向城市集中,住宅產業化應運而生;中后期受住宅產業集團的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雙輪驅動,住宅產業化得到革新,工業化水平與預制化程度提高。

歐洲住宅產業化:戰火后的鳳凰涅槃。歐洲住宅產業化的推行主要因各國的工業基礎、城市建筑在二戰中受到破壞性打擊,其中,德國主要是因為勞動力的缺失推動了產業化建造方式的出現;法國則是較為典型的政策推動。中后期產業化建造的革新與創新疊加財政補貼、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逐漸完善,使得歐洲住宅產業化的發展日臻成熟。

當前我國住宅產業化已站在“風口”。因我國二戰時期城市化率低、工業基礎薄弱、人口損失占總人口比例相對較低,并不存在推行住宅產業化的基礎。然而,當前我國勞動力結構面臨深刻調整、人口紅利淡化、青年從事建筑施工意愿的削弱,傳統的濕作業建造方式亟待變革。技術補強(CAD 技術等已較為成熟,疊加工業化生產能力提高)疊加政策加碼(10 年內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力爭達到30%,裝配式建筑是住宅產業化的最好“注腳”),住宅產業化引擎已熱、道途基本暢通,拐點期即將到來。

1 2 3 4 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