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生態環境面臨“內澇+缺水”的兩難局面,“海綿城市”應運而生。海綿城市作為新一代雨洪管理概念,主要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模式是低影響開發(LID),指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采用源頭削減、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核心是維持場地開發前后水文特征不變,包括徑流總量、峰值流量、峰現時間等。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2015年國家密集出臺了多項海綿城市政策,具體落實了16家試點城市,并明確了海綿城市的發展目標和時間表。到 2020年,城市建成區 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區 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