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海綿城市專題報告-不是單純的地下管廊建設(33頁)

海綿城市是立體的,復雜的工程:海綿城市,就是希望城市能像海綿一樣有吸水放水的功效,在暴雨時刻可以減少地表積水,在干旱時刻可以用地下水反哺地面。其概念脫胎于西方的低影響開發(LID)概念,它是一個復雜的評估和施工過程,對于地面的側重要多于對地下的開發。主要包含綠色屋頂,雨水收集,透水路面,植生隔離帶,低地滲水坑,多孔管廊等子系統。在對原有自然景觀合理改造的前提下,海綿城市可以很好的減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徑流和污染物。中國的海綿城市改造面臨特殊的國情,需要加入市政水務監測和處理環節。

海綿城市潛在收益遠大于表面收益:表面上,海綿城市可以顯著降低降雨地表徑流量和污染物總量,同時可以調節城市的水資源供給。潛在里,海綿城市可以降低城市熱島效應,降低能耗,凈化城市空氣,帶來額外的機會成本降低。

更適合從新城區著手:中國的人口密度遠大于西方發達國家,在老城區進行改造示范,會造成高昂的機會成本。我國目前新城區的開發熱潮仍在繼續,從人口密度較稀少的新城區開始改造,難度會更低。

海綿城市理論上的投資空間非常大:我們預計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的改造成本在1.2-1.8 億元左右,按照國務院2020 年完成20%城市建成區的改造預測及2014 年底城鎮建成面積來推算,改造投入空間在1.2 萬億至1.8 萬億。如果考慮進仍在開發中的新城區面積,改造投入將上升到2.2 萬億。

多元化融資模式勢在必行:我們預計,每年海綿城市整體的投資量將相當于當年中央財政收入的1.3%+,中央補貼壓力非常大。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財政赤字超過了100%,配套資金壓力也十分明顯。在PPP 模式中,迫切需要劃清收費權以利于引入私人資金。同時,稅收抵扣和稅收減免方面的突破也將利好PPP 模式的推廣。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