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入老齡社會比中國早近三十年,且老齡化負擔仍在不斷加重。截止2014 年底,日本總人口為1.27 億人,其中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為3190 萬人,占總人數的25%;15-64歲的勞動人口為7901 萬人,是老年人數量的2.3 倍;然而,預計到2060 年,勞動人口數量將降至老年人數量的1.3 倍,撫養比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在過去的幾十年來,從最初的高端大規模養老地產盛行,發展至中檔次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機構成為主流,市場需求的演進倒逼日本養老產業處于不斷自我革新。
在日本,養老與醫療服務不分家,其醫療服務體系的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都位居世界前列。從占比來看,私立醫院占據主要地位。由于日本醫療服務行業私有化進程較早,1950 年時,其私立醫院比重即達到了72%的水平,至2010 年,私立醫院占比為82%。此外,日本醫院病床使用率保持在80%以上,醫療服務整體體系運營效率較高。
我們認為,與日本的“養老金+介護保險”模式所不同,中國或將根據國情建立經濟實用型養老體系。從制度上,日本養老與國內最大的不同在于日本有介護保險制度。從2000年推行至今,介護保險為日本老年人提供了基于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量身定制的護理計劃,大幅減小了家庭及個人的支付壓力(90%由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支付,10%個人支付)。然而,隨著日本老齡化進一步加劇,介護保險也將面臨嚴峻的支付壓力。
除了日本以外,多數西方國家在百年前便邁入老齡社會,且衍生出各具特色的養老產業。早在1865-1940 年期間,歐盟國家普遍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重超過7%)。另外,英國在1940 年左右進入老齡社會,成功推行覆蓋面較廣的社區養老照護,并形成多個著名的養老小城(均為度假旅游城市,老年人口比例高達30-50%);而瑞典除了其知名的高福利以外,也孕育了多個全球知名養老用品公司,如多朗(doro,老年手機)、愛生雅(SCA,旗下的TENA 品牌老人紙尿褲)、博動(Permobil,輪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