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全球軍工系列-俄羅斯烏克蘭軍工研究(29頁)

美國之后,我們將目光對準老牌軍工強國俄羅斯和烏克蘭。我們將俄烏軍工作為該系列報告的第二篇,源于其繼承蘇聯軍工基礎,與我國軍事工業有極大相似之處。我們對俄烏兩國軍事工業發展歷史與現狀進行細致分析,提煉國企改革與軍民融合發展的教訓與經驗,以期為我國軍工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裝備升級驅動老牌軍工重煥新生。憑借在冷戰時期生產的大量武器,俄羅斯是全球最強大軍事力量之一。盡管曾在蘇聯解體后經歷十余年低谷,但在武器裝備升級驅動下,俄羅斯軍工行業繁榮再現。近期,T-90S 主戰坦克,Su-30M2、Su-35S、T-50 戰斗機,Yasen-class、Borei-class 核潛艇等是俄羅斯裝備升級重點方向。基于專業部門的一體化整合,有別于美國的另一種重組思路。俄烏軍工產業自蘇聯軍工舉國體制發展而來,存在產研分離、成本畸高、效率低下等問題。與美國不同,俄烏軍工產業重組的首要目的并非提供完整的作戰能力體系,而是解決內在問題。因而,俄烏重組思路有別于美國,采取基于專業部門的一體化整合方式。一箭雙雕,發展兩用技術帶動軍民融合發展。自20 世紀80 年代末期,俄羅斯開啟軍轉民進程,但由于缺少明確計劃、資金支持、保護政策,軍轉民進程一路坎坷。21 世紀以來,俄羅斯組建軍民融合集團、大力發展兩用技術,軍民融合式發展逐漸走上正途。中烏、中俄合作再現良機,我國航空發動機、北斗導航等受益。俄羅斯與烏克蘭軍工產業唇齒相依,然而烏克蘭危機爆發導致俄烏軍工合作終止、歐美對俄制裁擴大,俄烏軍工均需轉向第三方尋求合作。作為俄烏軍工傳統合作伙伴,我國航空發動機、北斗導航等產業將直接受益。

1 2 3 4 5 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