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微小衛星行業研究—星星點燈 照亮前程(22頁)

根據衛星的質量,通常將小于1000 公斤的衛星稱為廣義的小衛星,其中,將500-1000 公斤的衛星稱為小衛星,100-500 公斤的衛星稱為微小衛星,10-100 公斤的稱為顯微衛星,小于10 公斤的稱為納米衛星。還有一種質量更小的衛星稱為“皮衛星”,系指質量小于1 千克的微小衛星,以微型機電系統(MEMS)技術為核心。從蘇聯1957 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隨著各應用領域任務需求的日益增加,衛星質量由最初的84 kg 已發展到超過6000 Kg 的大型衛星。衛星的制造成本和復雜度大幅提升,1 顆1000Kg 以上的大型衛星,其成本為1 億-20 億美元;1 顆100 Kg 以下的小衛星,成本也需要200 萬-1000 萬美元。與此相反,小型化、高性價比衛星技術也正在蓬勃發展。目前,1 顆1kg 以下的皮衛星成本為2 萬-20 萬美元,1 顆0.1 kg 以下的飛衛星成本甚至不到1 萬美元。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國際上采用新技術和新設計思路,興起了小衛星熱。20 多年來,全世界共發射各種各樣的小衛星近900 顆,約占同期航天器發射量的20%。小衛星經過20 多年的快速發展,在技術上獲得了巨大進步,在應用上正在向全方位擴展。現代中小型航天器是以一種全新的概念出現的,采用了嶄新的設計理念和大量高新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航天器的功能密度。單個中小型航天器可以快速、經濟地完成各項航天任務,多個中小型航天器組成系統還能完成單個大型航天器難以勝任的空間任務,如實現高時間分辨率和高空間分辨率的全球監測和軍事偵察。在近10 年發射的353 個中小型航天器中,技術試驗和科學實驗航天器仍占中小型航天器市場的主導地位,其次是地球觀測和通信衛星。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