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鈉電池負極-硬碳材料突出重圍(27頁)

石墨主要有 ABAB 堆積的六方結構(2H 或 相)以及 ABCABC 堆積的菱形結構(3R 或 相),兩種相石墨可以相互轉換,機械處理等工藝可導致石墨中 相組成比例增加,高溫下退火處理會生成熱力學更穩定的 相。石墨以其具有的長程有序的堆疊結構與良好的電導性,較高的比容量,較好的循環性能,成為了商業化鋰離子電池最常見的負極材料,其原料來源主要是瀝青、石油焦和天然石墨,層間距大概在 0.335 到 0.34nm 左右。

石墨雖然本身具有較好的儲鋰比容量(372mAh/g),也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鈉離子半徑較大,阻礙了充放電過程中鈉離子的嵌入與脫出,使石墨不能成為鈉離子電池合適的負極材料,人們也嘗試多種方法來改善石墨的儲鈉性能,但目前結果都不盡滿意。

硅基負極材料的優點在于擁有比較高的理論容量(Li4.4Si,4200mAh/g);天然的豐度(硅是地球上含量豐富的元素);以及合適的電化學電勢(0.4V vsLi/Li+)——相比硬碳不容易形成“鋰枝晶”。當然其缺點也同樣明顯:硅材料不可避免的體積變化會導致硅基電極的結構發生破裂或粉化,進而導致 SEI 膜的不可控生長;本身導電性也較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