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星的質量,通常將小于 1000 千克的衛星廣義的稱為小衛星。現代小衛星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具有高功能密度的小衛星,功能與同類大衛星相當,其尺寸與重量相對于傳統衛星要低幾個數量級。其中,將 500-1000 千克的衛星稱為小衛星,100-500 千克的衛星稱為微小衛星,10-100 千克的稱為微型衛星,1-10 千克的稱為納衛星,0.1-1 千克的稱為皮衛星。
與大衛星相比,小衛星講究快捷、靈活、高效,且體積小、重量輕、研制加工周期短、衛星功能集成度高、建造成本低。大衛星通常是專門定制化的,一顆噸量級的衛星從設計、研制到生產、測試等,往往需要 5-10 億元甚至更多的資金投入。而一顆小衛星實現從設計、制造、發射、在軌運行的全過程,一般不到十二個月,成本多在 3000 萬元以內。小衛星不只是簡單的質量小,而是高度集成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軟件定義衛星的概念也開始逐漸形成。
低成本和快速交付是小衛星的基本優勢,因此是大批量商業航天發射的首選。小衛星具有功能密度高、靈活性強、研制周期短、開發成本低等優勢。通過購買商用現貨所支撐的批量化生產不但可大大降低成本,而且在多次的發射優化之后,有的小衛星專用結構件性能甚至超過常規大衛星所使用的抗輻射加固部件。特別是微小立方體衛星使用的商用現貨產品電子部件,更支持標準化設計和批量制造,成為研制較低成本衛星的重要途徑。近幾十年來隨著商業需求的不斷擴增,人們對小型衛星的需求不斷增加。隨著小衛星的研制、發射的進一步市場化、商業化已成為國際發展趨勢,商用航天的事業也隨之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