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較其他服務機器人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參照“恐怖谷效應”,在中等程度偏上的逼真性以前,無論是靜態仿真物還是動態仿真物,人們對它的好感程度是隨逼真性的提高而增加。也就是說,中等偏上程度的仿真時最受人們歡迎的,最能夠贏得受眾。而隨著逼真性向較高程度增強,人們的好感度會陡然下降。在“恐怖谷理論“第一段曲線上升部分,人類與人形機器人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交流。人形機器人在外形和行為設計上模仿人類,具有手部、足部、頭部和軀干等,容易獲得人類好感、親近感并能滿足情感認同。并且它們與人類接近程度越高,被接受和認可的程度就越高,具有人的外形是機器人成為人類伙伴并為人們帶來樂趣的非常重要的因數。
展望人形機器人的未來發展速度,我們認為可以參考特斯拉電動車的放量節奏。回溯歷史,Model-S 在 2012 年推出,2013 年特斯拉電動車銷量達到 2.2 萬輛,2014 年達到 3.2 萬輛,2015 年實現 5.1 萬輛。隨著 2017 年推出 Model-3 達到大規模生產,銷量快速增長,從 2017年的 10 萬輛快速增長到 2021 年的近 100 萬輛。我們認為,特斯拉汽車銷量的絕對額增長是從 Model-3 的推出開始加速,起初走的是高端概念型路線,往往是忠實粉絲開始應用,同時搜集各種數據進行改進,然后逐步起量。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過程可能也與此有相似之處。
人形機器人本體在成本中比重要低于工業機器人。由于負載的要求,工業機器人的本體一般需要由鑄鐵、高強度鋼制成。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的本體一般采用密度更小的復合材料,或密度更小的金屬材料,如鋁硅、鋁鎂等,其密度比合金鋼更小,但強度、支撐能力也能夠滿足負載的要求,關鍵是材質相對更軟,可塑性更好。除此之外,有些機器人的本體也會采用碳纖維,在保證橫端拉力的情況下,質量也較輕。而在手指等末端、對質感和觸感要求較高的部位也會采用硅膠作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