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內鏡應用 30 年快速發展。腹腔鏡引入國內較早,我們復盤了國內腹腔鏡的發展歷程,看國內內鏡發展速度與所處階段。1991 年我國實施了第一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腹腔鏡在國內發展至今約 30 年歷史,隨著腹腔鏡從單一應用擴展到更多的手術術式中(如肝切除、十二指腸切除、胃癌手術等),2010 年后國內腹腔鏡外科在多個領域多點展開,從技術培訓基地到手術操作指南,圍繞內鏡的配套系統及措施日漸完備,技術層面迅速由 2D 升級到 3D、標清高清升級至 4K 超高清、甚至發展至腹腔鏡機器人,當前國內內鏡在臨床層面已逐步由起步晚、跟進學習式進入世界主流隊伍,快速發展的內鏡應用也帶動國內對內鏡設備的需求。
電子內窺鏡的成像質量更高,逐步成為市場主流。依托工業 CDD/CMOS圖像傳感器的發展,在此前纖維內鏡的基礎上,內鏡由光學物理圖像的傳導轉變為電子圖像的傳輸,從通過光學纖維肉眼近距離觀察光學圖像,擴大至監視器遠距觀察電子圖像,圖像質量也從纖維內鏡蜂窩狀的圖像成像提升至高清,大大提升臨床和手術輔助能力,成為市場主流內鏡,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到 1080P、4K 等不同分辨率、3D 立體成像、放大內鏡及超聲內鏡融合的新型電子內鏡技術。
軟鏡和硬鏡分別適用于不同的科室,部分治療軟硬鏡兼施。整體構成來看,內鏡系統都是由鏡體、光源、圖像處理主機及監視器構成。以鏡體是否彎曲以及進入人體的方式可以將內鏡分為硬鏡和軟鏡,顧名思義,軟鏡通過人體自然腔道進入,根據器官形態依從彎曲,應用于消化內鏡及呼吸內鏡等科室,主要以胃鏡、腸鏡、喉鏡、纖維支氣管鏡等為主。硬鏡經手術行小切口進入人體內,不可彎曲,一般腹腔微創手術需要 3-4 孔(分別為成像觀察孔、手術器械主操作孔、副操作孔等),國外已逐步發展至單孔完成,適用科室較軟鏡更多,以普外科、胸外科、泌尿科、婦產科、骨科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