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環保-產業鏈經濟性測算與降本展望(38頁)

氫能作為清潔低碳的二次能源,在國家能源體系和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氫能是一種來源廣泛、能量密度高、可規模化存儲、環保低碳、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發展氫能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促進能源清潔轉型、實現綠色雙碳目標、推動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2 年 3 月 23 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 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進一步凸顯氫能作為能源屬性的重要戰略地位。

我國氫氣年產量超 3300 萬噸,已初步掌握氫能產業鏈主要技術和工藝。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據中國氫能產業聯盟與石油和化學規劃院的統計,2019 年我國氫氣產能約 4100 萬噸/年,產量約 3342 萬噸,按照能源管理,換算熱值占終端能源總量份額僅 2.7%。目前國內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在部分區域實現燃料電池汽車小規模示范應用。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 300 家,集中分布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區域。總體來看,我國氫能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但制氫基礎良好,政策目標清晰,未來成長空間大。

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擴大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和應用比重。氫能產業鏈鏈條長、難點多,現有技術經濟性還不能完全滿足實用需求,亟需從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燃料電池、氫儲能系統等主要環節創新突破,重點突破“卡脖子”技術,降低氫能應用成本。根據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1)到 2025 年: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 5 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 10-20 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100-200 萬噸/年。2)到 2030 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3)到 2035 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