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庚申年)聯合國召開的“聯合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會議”對新能源的定義為:以新技術和新材料為基礎,使傳統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現代化的開發和利用,用取之不盡、周而復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資源有限、對環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點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熱能、氫能和核能(原子能)。2006 年后,中國成為世界 CO2 第一排放大國。2019 年,世界 CO 2 排放量排在前六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 98.26 億噸、美國 49.65 億噸、歐盟 41.11 億噸、印度 24.80 億噸、俄羅斯 15.33 億噸和日本 11.23 億噸。據此計算,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已經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即將達到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但還未到達峰值。2019 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和核電的比例分別為 57.6%、19.7%、7.8%、12.7%、2.2%。
截至 2020 年底,我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 22.0 億千瓦,同比增長9.6%。其中,化石能源發電 12.5 億千瓦、水電 3.7 億千瓦、并網風電 2.8億千瓦、并網太陽能發電 2.5 億千瓦、核電 4,989 萬千瓦。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中,煤電裝機 10.8 億千瓦、氣電 1.0 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占總裝容量達 43%。基于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5%的總量目標,到2030年我國電源裝機總量將增長至38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核電和生物質及其他發電裝機占比將達到 68%。未來十年清潔能源裝機將增加約 16 億千瓦,從 2020 年到 2030 年復合增長率為 10.5%。可見從十四五時期開始,風電、光伏與光熱、核電、儲能、生物質能等細分能源行業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新能源產業革命新的征程已經啟航。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多國承諾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C。IEA署長 Fatih Birol 提到,由此制定的”凈零”路線圖中要求,到 2030 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 630GW,相當于每天安裝一個現有最大的太陽能電站的規模。這樣到 2030 年,實現全球能源效率平均每年可提高 4%,約為過去 20 年平均水平的 3 倍。其中,到 2050 年,全球發電總量的近 20%來自太陽能光伏和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