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類檢測內容主要涉及力學、熱學、光學、聲學、電磁學等物理學領域。以可靠性與環境測試業務為例,檢測范圍涵蓋了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新能源產品、軌道交通、航空機載等制造業,檢測項目可分為環境試驗(溫濕度試驗、低氣壓試驗、淋雨試驗、鹽霧試驗等)、機械試驗(跌落試驗、振動試驗、沖擊試驗、彈跳試驗等)、壽命試驗(按鍵測試、拔插測試、彎折測試等)和特殊試驗(X射線檢查、紅外線檢查、超聲波檢測等)等,旨在測試產品在仿真環境條件下的性能表現和耐受能力。
化學類檢測的指標相對物理類更加豐富。基于元素成分多樣性,化學類檢測指標繁多,通常依托于不同被檢產品的品類性質體現出較大的差別。以食品檢測業務為例,檢測產品包括乳制品、果蔬產品、飲料酒類、肉蛋產品、水產品、保健品等,檢測項目有理化指標(顏色、氣味、PH值等)、營養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食品衛生(農獸藥殘留、重金屬等)、營養標簽(黃酮類、皂苷類、苯丙素類等)。以環境檢測中的土壤檢測項目為例,檢測指標包括重金屬類(砷、鎘、鉻等)、揮發性有機物(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等)、半揮發性有機物(硝基苯、苯胺、2-氯酚等)、特征污染物(總石油烴等)。
從整體規模來看,物理類檢測市場空間較大,18、19年增速較高。根據國家認監委的數據,若不考慮機動車綜檢、軟件及信息化等無法準確劃分歸屬的綜合性專業領域,2020年物理類檢測細分領域規模總和為1668.4億元,化學類檢測規模總和為1241.7億元(人為劃分,可能存在偏差)。檢測服務行業下游領域分散,需求與整體宏觀經濟運行情況聯系緊密,在國家政策利好和質量監管加強背景下,18、19年物理類檢測規模增速分別為27%、17%,化學類檢測增速為6%、16%。2020年疫情導致制造業需求承壓,物理檢測增速增長僅6.5%;而化學檢測的衛生、醫學、輕工板塊受益于疫情期間猛漲的核酸檢測和醫藥防護用品需求,緩沖了其他細分領域的下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