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仿鉆不同,培育鉆石是在實驗室中人工模擬天然鉆石結晶的過程及條件培育的真鉆石。人造鉆石在化學成分、晶體形態等化學物理性質方面與天然鉆石相差無幾,肉眼無法分辨,只有極為精密的儀器才能通過檢測微量元素和晶體生長的微小差異從而檢測出二者差異。培育鉆石在晶體結構的完整性、折射率、相對密度、色散等方面已經可以與天然鉆石媲美,在硬度値、導熱性、熱脹性、電阻率、可壓縮性等方面,兩者表現也幾乎完全一致。
培育鉆石國標已經初步構建,4C為評級標準,與天然鉆石相同。最新的培育鉆石國標中,除了明確合成鉆石品質評價與自然界的稀有度無相關性,其他品質評價項目多參照了GB/T 16554《鉆石分級》執行。從顏色(Color)、凈度(Clarity)、切工(Cut)及重量(Carat)四個維度對鉆石的品質進行評測,簡稱4C分級。顏色級別分為D、E、F、G、H、I、J、K、L、M、N。
關于人造金剛石的研究由來已久,工業上已經應用成熟。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現鉆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壓、高溫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晶體,為后世的培育鉆石技術提供了理論基礎。1953年,瑞士工程公司(ASEA)首次合成出了40粒小顆的鉆石,開啟人工制備金剛石的新紀元。此后,工業級鉆石的合成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幾乎三分之二的工業用鉆已由合成鉆石替代,主要應用于鉆頭、拉絲模具、磨料、工藝品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