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需頻頻失衡。7 月份各地陸續出臺限電政策,通過限產、錯峰用電等一系列措施緩解電力供需偏緊現象。隨后 8 月份動力煤價格飛漲,火電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電力供應繼續承壓。8 月 17 日,能耗控制晴雨表發布,多地控制不及預期,各產業“限產”情況持續加劇。9 月末,東北地區限制居民用電問題頻出,將市場上“限電”、“能耗雙控”話題的討論推至高潮。
市場化電上浮空間打開。隨著一系列電力供需失衡情況的發生,各地于 7 月份陸續出臺政策允許電價上浮。10 月 8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要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運行。會議明確在保持居民、農業、公益性事業用電價格穩定的前提下,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由分別不超過 10%、15%,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 20%,并做好分類調節,對高耗能行業可由市場交易形成價格,不受上浮 20%的限制。10 月 11 日,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要求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電力市場化進程加快。
“雙控政策”、“限電”和“煤價高企”共同推進了電價的市場化改革進程。“雙控政策”本質是碳中和承諾下的能耗限制,“限電”本質是煤價高企導致的用電缺口疊加局部電力疏導不暢;“煤價”上升主要受產能等一系列內外供需問題的影響。這一系列市場異象導致我國電力市場的供需失衡頻發,進而通過電力市場這一“樞紐”共同推動了電價上浮空間的打開。電力市場在整個電力體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電力市場可以通過多時段交易疏導電力缺口從而緩解“限電”情況;與此同時“能耗雙控”本質是電力不清潔才導致的控制,而清潔的綠電不受雙控的限制,綠電交易市場通過交易價格更高的綠色電力變相推高了電價;電力市場也可以通過市場化交易機制疏導煤價上漲導致的發電成本高企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電力市場在上述傳導機制中扮演了重要的“樞紐”作用,市場上的各種“異象”導致的用電供需錯配問題經由電力市場得以緩解,最終共同推動了浮動電價上浮空間的打開和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