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關鍵,工業是主要領域。在二氧化碳排放中,以 2020 年預測值為基準,能源消費過程占比 76%,工業過程占10%,其他溫室氣體排放 18%,農林碳匯占比 4%,即二氧化碳減排核心是能源結構改造,更多地依賴非化石能源,并以此為前提進行全面電氣化,然后進行綠色的工藝和裝備升級改造,并輔以 CCUS 技術進行碳固定。在能源結構改造層面,核心是從“增量用電”的綠色化向“存量用電”的綠色化,即不僅需要實現增量用電由核風光等新能源來滿足,存量電也需要不斷地進行替代,以期新能源能作為主力能源替代化石電力的地位,而該過程不僅需要實現風光的平價上網、還需要解決分布式裝機、智能電網、儲能等問題。
煤化工相對油化工工廠環節碳排放更嚴重,全生命周期則排放相當。就化工行業而言,無機化工碳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燃燒所致,對此可通過加強電氣化進程,隨著大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終端系統以電力代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可有效減少終端部門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 CO2 排放;有機化工是C-H 反應,扣除化石能源的問題,工業過程的排放本質是碳轉化率的問題,對此按照能源轉型委員會的測算,預計到 2050 年化工原料中氫原料占比將大幅抬升。
過剩+高能耗可能會是“碳約束”的關鍵領域。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袁達日前在答記者問中提到,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我們需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優化存量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因此,高耗能、產能過剩、需求見頂的產業將最易受到沖擊,從而實現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倒逼其轉變傳統發展道路,通過改進生產裝備、技術形成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優化結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