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農藥行業-草銨膦長期成長確定(24頁)

草銨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非選擇性除草劑。草銨膦是上世紀 80 年代由赫斯特公司開發研制的一種高效、廣譜、低毒的非選擇性除草劑,僅次于草甘膦和百草枯,同時也是僅次于草甘膦的第二大轉基因除草劑。作用機理則是通過抑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產生,可以導致植物氮代謝紊亂、胺的過量積累、葉綠體解體,從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終導致植物死亡。

以巴斯夫、科迪華、孟山都公司推廣的耐草銨膦轉基因大豆、棉花等種子或將成為草銨膦需求新的增長點。這類產品本質是草甘膦耐受雜草問題加重,科學家采用雜草交替控制的策略,開發兼具多種除草劑抗性的轉基因作物,所以草銨膦與草甘膦需求高度相關。這塊的需求增量一直被市場普遍的研究所忽視,之前市場的一致研究預期普遍認為草銨膦的新增量主要在于百草枯的替代。但是由 USGS 2016 年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大豆、棉花等轉基因滲透率高的作物對于草銨膦消費比例顯著提升,總消費量增長超過 50%達 920 萬磅左右,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一猜測給予驗證。以下,我們將通過新聞和數據的搜集整理,解釋 2014-2016 年草銨膦在大豆、棉花用量變化的原因,同時鎖定相關種子的商品名,并對未來推廣進 行展望。

第二,農藥的施用成本及作物獲得的出口準許數量很大程度上影響推廣進展。拜耳公司其實早在 2007 年前就獲得了在美國的種植 LibertyLink 大豆的批準,但由于受到草銨膦價格高昂(2014 年前,草銨膦價格曾維持在 30 萬元/噸以上)、大豆進口國對于 LibertyLink 大豆的進口審批暫停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該種子的商業化推廣在初期受阻。但是隨著對含有耐草銨膦性狀的大豆的新增登記批準國家數量在 2014 年有了突變,且草銨膦價格降幅明顯(由于國內外企業開始大量新建/擴產草銨膦),這無疑提振了美國農民對于耐草銨膦大豆的種植熱情,而拜耳也在 2014 年前后開始全面推廣 LibertyLink 轉基因大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