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19 年 8 月底,“三磷”專項排查與長江經濟帶 7 省(市)的地方自查工作已全面結束。從自查情況來看,湖北、貴州、云南、四川、湖南、重慶、江蘇 7 省市聚集了全國 60%以上的涉磷企業,“三磷”企業(礦、庫)數量高達 692 家,其中磷礦 229 個、磷肥企業 252 家、含磷農藥企業 29 家、黃磷企業 85 家、磷石膏庫 97 個。692 家“三磷”企業中有 276 家存在生態環境問題,占比達 40%。其中,磷石膏庫問題最為突出,97 個磷石膏庫中約有 53.61%的磷石膏庫存在環境問題;其次是磷肥企業,在對 252 家磷肥企業的排查中,問題率高達 47.62%;黃磷和含磷農藥企業存在問題的數量占黃磷企業總數和含磷農藥企業總數的比例分別為 42.35%和 34.48%;磷礦問題率相對較低,但也達到 229 家磷礦企業的 25.33%。
展望我國磷產業的后續發展,在國內去產能疊加環保治理的影響下,磷企業成本增長難以避免,無論是從降本提效還是生態環保的角度來說,對磷礦中的其他礦物質以及磷化工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廢料加以利用,使其轉變為有價值的產品可以說是整個磷產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長期以來,人們主要關注磷產業工藝流程中磷元素的價值,主要采用電熱法或化學濕法將磷礦中的磷元素以不同的形態分離出來,并用以制備其他磷化工品。而磷礦中蘊含的氟、鎂等其他元素,以及熱法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高濃度 CO、濕法加工過程中加入酸根離子轉化成的各種鈣鹽,常被當作廢棄物排放。而在當今環保問題受到高度重視的情況下,“三廢”治理的成本巨大,因此充分利用磷礦中的各種礦物質,以及加工過程中進入系統的各種物質已經成為磷化工領域的發展方向。迄今為止,除磷石膏外,這一領域已有若干技術得到產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