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的化學結構和生理功能是各不相同的,現在被列為維生素的物質有 30 多種,其中已知與生物體健康有關的有 20 多種,常見的有以下 13 種。從化學結構上看,各類維生素之間差異很大甚至毫無關聯,因此維生素通常根據物理性質分類,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 A、D、E、K 等)和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 B1、B2、B6、B12、泛酸、PP、生物素、葉酸、膽堿等)兩大類,水溶性維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有機溶劑,吸收后體內儲存很少,過量的多從尿中排除;脂溶性維生素易溶于有機溶劑而不易溶于水,可隨脂肪為人體吸收并在體內儲積,排泄率不高。
維生素的工業化生產始于 1934 年的瑞士羅氏。瑞士羅氏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維生素生產廠家,一度占有40%的世界維生素市場。上個世紀 90 年代,瑞士羅氏、德國巴斯夫等維生素國際巨頭結成“維生素卡特爾聯盟”,逐漸壟斷了國際市場,賺取了豐厚的利潤,而后 1999 年“維生素卡特爾聯盟”終結。進入 21 世紀,國際維生素巨頭間并購整合不斷,同時,鑒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環保持續嚴格監管、打擊壟斷價格操縱等原因,部分生產企業退出或關停相關維生素生產。維生素行業經過這一系列的整合調整,形成了中國企業、巴斯夫和帝斯曼三足鼎立的格局。
我們對各種類維生素及其中間體的行業壁壘進行了統計。13 中常見維生素中,維生素 A、維生素 B7(生物素)、維生素 D3及維生素 E 的中間體合成技術壁壘高,生產企業少,中間體的供應情況可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維生素的生產;維生素 A、維生素 B1 及生物素本身的合成技術壁壘高,市場難有新進入者。此外,維生素 B1、維生素 B5(泛酸)及維生素 B9(葉酸)合成工藝的環保壁壘高,若無高昂的環保投入,難以進入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