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汽車智能化-算力時代(38頁)

早期 E/E 架構研發較為容易,主要由 Tier 1 負責。電子電氣架構簡稱 E/E 架構,有時也被稱為 EEA(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從 1886 年第一輛奔馳車被發明到 20 世紀初,車子上的電子設備較為簡單,不必應用 E/E 架構。20 世紀初開始,車上開始出現了更多需要電力啟動的設備如起動機、電燈、車載收音機等,這樣的背景下 Tier 1,即直接供應整車廠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開始配合主機廠進行 E/E 架構的設計和優化。

為解決系統內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之間的通信挑戰,博世開發出 CAN 總線對ECU 的數據進行傳輸。隨著越來越多的電子電氣系統出現后,如何完成這些系統內 ECU 之間的通信成為挑戰。為此博世歷時三年,在 1986 年開發出了 CAN 總線,用來對 ECU 的數據進行傳輸。1991 年,世界上首款基于 CAN 總線系統的量產車型奔馳 500E 正式亮相。本質上,CAN 總線是一種用來完成電氣系統和設備 ECU 之間通信的局域網技術,其可以減少布線、減輕重量以及節省車內空間。

電子電氣設備的復雜化驅使供應商開始設計整套布局方案,2007 年德爾福提出 E/E 架構。電子設備和電氣系統的復雜化驅使供應商開始設計一套整體布局方案,2007 年德爾福首次提出 E/E 架構對發動機系統、車窗控制、車載娛樂系統等進行系統設計和不斷優化,進一步地提升了汽車電子的通信效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