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為可再生能源提供長期確定性指引。2020 年 9 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 年 12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我國宣布到 2030 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
相較發達國家,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任務更艱巨。對于大部分發達國家來說,由于達到碳達峰的時間較早,因此相對來說有更長的時間向碳中和過渡。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期僅有 30 年,因此為了如期實現目標,能源和經濟轉型、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速度和力度,需要比發達國家實現轉型過程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
碳交易市場上線,推動碳中和進程。據媒體報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于 6 月底前啟動上線,交易中心落地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湖北武漢。碳交易市場先期僅納入電廠企業,水泥、有色等其余 6 大行業暫不納入。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對于納入控排范圍的企業,一旦排放量超過配額,就需要從市場上買入差額,從而在經濟層面倒逼企業減排,促進產業技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