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減排關乎全球減排全局,力度和決心大。碳排放一般是指以 CO2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它會使全球氣溫上升,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是關乎全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議題。早在 1988年 11月,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活動;1990年 12月,第 45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并于 1992年 5月 9日通過,規定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以及他們為應對氣候變化所承擔的義務;此后在《公約》基礎上,締約國先后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并在 2015 年 12 月通過《巴黎協定》。《巴黎協定》重申了 2℃的全球溫升控制目標,提出要努力實現 1.5℃的目標,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人為排放與清除之間的平衡,同時形成了以“國家自主貢獻(NDC)+每五年一次全球集體盤點”為核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機制。
有色碳排放主要來自間接排放,電解鋁是“牛鼻子”。有色金屬行業碳排放包括有色金屬礦采選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兩個子領域,其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占據主導地位,占有色碳排放總量的占比超 90%。有色行業直接碳排放較少,2017年排放總量約 6380 萬噸,在全國碳排放的占比約為 0.7%,且從 2008年開始有色直接的碳排放已經達峰,之后緩步下行。從間接碳排放角度看,有色位列四大高耗能行業,生產過程需要大量電力,而我國電力以煤炭為主,因此,有色間接碳排放遠高于直接碳排放。
碳中和背景下,有色“加減”投資機會。除了上述有色行業減排(我們稱之“減法”)外,我們認為有色的碳中和投資機會還存在于其他行業減排對有色金屬需求帶來的機遇(我們稱之為“加法”)。目前其他行業碳減排對有色有正面影響的主要是碳排放問題比較突出的交通運輸領域,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帶來的有色需求增加的機遇,主要的品種是和新能源汽車電池相關的金屬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