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區塊鏈-DeFi生態鏈重塑完善數字貨幣(41頁)

DeFi,即 Decentralized Finance,意為“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金融意指可于公共去中心化區塊鏈網絡上獲得、無需通過銀行或經紀等中介,向任何人開放的金融產品及系統。早于2014年 DeFi早期產品已推出,2018年,借貸產品 Dharma的聯合創始人 BrendanForster 于其在 Medium 上發表的《Announcing De.Fi , A Community for DecentralizedFinance Platforms》中正式定義 DeFi 應具備的幾大要件:建立在去中心化區塊鏈上的金融項目,且具有開源代碼和健全的開發者平臺。傳統金融系統為中心化金融系統,需要商業銀行等中介機構參與,而 DeFi 利用開源軟件和分布式網絡,將傳統金融產品轉變為無需中介參與的透明金融協議,所有交易均透明公開,從而能夠克服傳統金融中容易造成欺詐、偽造等問題的各種風險,有效地保證了金融活動的透明性和可靠性。DeFi 概念興起于 2014 年 Bitshares 的嘗試,并因 MakerDAO 中穩定幣 Dai 的推出開始走向興盛。此后,各類 DeFi 項目層出不窮,其功能也不斷拓展,涉及的功能從最初的抵押借貸衍生到保險、衍生品、流動性挖礦等,市場發展迅猛。

DeFi 應用場景廣泛,市場規模迅速擴張。目前,DeFi 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分化出了包括借貸、DEX、衍生品等在內的眾多賽道。DeFi于 2021年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據DeFiPulse平臺數據,截至 5 月 13 日,所有底層使用以太坊及 ERC-20 智能合約 DeFi 項目總鎖倉量為 784.54 億美元,較 2021 年年初 158.11 億美元增長近 4 倍,較 2020 年年初 6.77 億美元增長近 115 倍。隨著 DeFi 領域的不斷創新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DeFi 正逐步構建出自己的獨特生態,為金融體系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2014—2017 年,DeFi 概念開始興起并取得初步發展,MakerDAO 以其發行穩定通證和抵押融資的功能,初步具備了“通證銀行”的特征。2014 年,Daniel Larimer 等人就提出了創建 Bitshares(比特股 BTS)的構想,旨在建立 “一個點對點多態數字資產交易所”,并付諸實施。Bitshares 作為一條獨立的公鏈,發行其代幣 BTS。用戶想要建立并發行某種數字資產時,需要在系統中抵押該資產價值對應數量的 BTS(通常為 2-3 倍的超額抵押),從而生成相應資產。但由于設計和操作上的種種缺陷,例如,對于所掛鉤的實物資產價值暴跌時如何處理并沒有完善的方案,Bitshares 最終被后來者趕超,逐漸走向沒落,據幣幣情的數據,截至 4 月 21 日,其流動市值只占全球加密貨幣總市值的 0.02%。Bitshares的發展可以被視為一場實驗,同時也反映了市場,尤其是持有加密資產的投資者對更加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務的迫切需要。2017 年 11 月,MakerDAO 推出,其基于以太坊公鏈運行,以 Dai 作為穩定通證,與美元保持 1:1 錨定,使用戶能夠在不出售自身持有的 ETH通證的情況下,通過在 Maker 平臺抵押 ETH,根據風險參數(約 2/3 的折扣)生成相應數量的穩定幣 Dai,從而用其換取美元或其他資產,實現融資的目的。不同于此前只能滿足在兩點間傳送數字貨幣的功能,MakerDAO 滿足了投資者利用數字貨幣進行融資的需求,使 DeFi 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