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替代化石能源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選擇。氫能(氫的能源利用)受到全球廣泛關注,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建設脫碳社會的重要產業方向。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氫能路線圖,加快推進氫能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布局。當前,我國氫氣生產利用主要在以石化化工行業為主的工業領域,以“原料”利用為主,“燃料”利用為輔。我國發展氫能具有良好基礎,也面臨諸多挑戰。綠氫供應、氫儲運路徑和基礎設施建設、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裝備、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裝備等均待逐一攻破,必須實事求是、客觀冷靜、積極創新,爭取少走彎路,開創氫能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新局面。
氫氣來源仍然以化石燃料為主。氫能源按生產來源劃分,可以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類。“灰氫”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制取氫氣,制氫成本較低但碳排放量大;“藍氫”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制氫的同時,配合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碳排放強度相對較低但捕集成本較高;“綠氫”是利用風電、水電、太陽能、核電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制氫過程完全沒有碳排放,但成本較高。目前,我國氫氣主要來自灰氫。
不同技術制氫的技術經濟環境性分析。氫氣生產方式較多,氯堿副產氣、干氣、焦爐煤氣、乙烷裂解副產氣、甲烷、煤炭、天然氣、電解水等多種制氫方式。其中,氯堿副產氣、干氣、焦爐煤氣、乙烷裂解副產氣等副產氣制氫在能源效率、污染排放、碳排放、成本方面占據優勢。各地區發展氫能產業鏈時,應充分結合區域能源結構,優先使用副產氫氣和富余能源進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