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臨床診療各環節中,利用人工智能開展的醫療活動。人民衛生出版社《醫院管理詞典》中指出:“現代的醫療服務,已從醫院內擴大到醫院外,形成了綜合醫療的概念,醫療內容也日益廣泛,包括增進健康、預防疾病和災害、健康咨詢、健康檢查、急救處理、消滅和控制疾病、臨床診療、康復醫療等。”艾瑞認為,現代醫療服務中最核心的環節是臨床診療,即通過各種檢查,使用藥物,器械及手術等方法對疾病作出判斷和消除疾病,緩解病情等。因此,艾瑞將圍繞臨床診療開展的各項醫療活動定義為“核心醫療”,核心醫療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整體醫療的發展進程。本報告聚焦于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核心醫療領域,從而實現醫療模式的轉變與突破”,研究范圍包括CDSS、智慧病案、AI+檢查、AI+新藥研發及手術機器人。
中國AI+醫療進入快速成長階段,著力于探索更多應用場景。1956年人工智能(AI)開始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20世紀前,中外對AI在醫療領域的研究集中在臨床知識庫上,但由于大多數臨床知識庫必須運行在LISP設備上。而由于當時LISP設備尚不能聯網且價格昂貴等原因,臨床知識庫并沒有廣泛地應用于臨床中。2000年-2015年期間,國外的研究重點為AI在臨床知識庫外的應用,如手術機器人應用落地、鼓勵發展電子病歷等。而中國仍以研究更多類疾病的臨床知識庫為主,發展相對緩慢。2015年-2017年,由于AI在圖像識別方面的準確率有大幅度提升,AI+影像得以快速發展。得益于在臨床知識庫的長期研究,CDSS產品走向成熟。2018年后,中國AI+醫療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智慧病案等新產品相繼面世,目前國產手術機器人尚在研究階段。
衛生總費用逐年上升,居民在醫療方面的付費意愿不斷提升。201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達到近6萬億元,約為2010年的三倍,同時,2010年-2018年期間,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緩慢上升。從居民個人角度看,受農村整體經濟條件及醫療水平等因素影響, 2015-2018年農村居民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低于城鎮居民,差距基本保持在700元左右。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支出占總消費性支出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居民在醫療保健方面的付費意愿不斷增強。艾瑞認為,國家、社會各界及居民個人越來越重視衛生健康,未來AI不僅能幫助醫院及藥企的管理與研發,而且能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升醫療水平,從而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