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碳中和生物基:政策保駕護航潛力巨大(27頁)

生物基產品包括燃料、化學品及材料,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根據歐盟領先市場倡議(LMI),生物基產品是指源自生物質的非食品產品,范圍包括生物燃料、化學品及下游材料。該概念不包括紙漿和紙張,木制品以及以生物質為能源的傳統生物基產品(例如秸稈)。

各國力推生物基產業轉型升級并制定遠期碳中和戰略目標。據美國《生物質技術路線圖》規劃,2030 年生物基化學品將替代 25%有機化學品和 20%的石油燃料;據歐盟《工業生物技術遠景規劃》規劃,2030 年生物基原料替代 6%-12%化工原料、30%-60%精細化學品由生物基制造;我國規劃未來現代生物制造產業產值超 1 萬億元,生物基產品在全部化學品產量中的比重達到 25%。歐美力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我國緊隨其后,隨著三大經濟體政策上的推進,全球碳減排進程開始加速。

歐美引領的“碳中和旗幟”下,我國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據碳交易產業聯盟資訊,2020 年 9月,歐盟承諾到 2030 年減排從 40%提高至 55%,而目前拜登上任后首要任務就是使美國回歸《巴黎協定》。在歐美引領“碳中和”并搶奪“碳定價權”背景下,我國作為全球 CO2 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制定 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宏大目標不僅是責任擔當,更是避免掣肘于巴黎協定下的“能源限制”。長期來看,這將對我國煤炭、石化能源及加工等傳統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產生深遠影響,轉型生物基產業已是箭在弦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