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中國公募基金潛力無限(24頁)

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監管制度日益完備助力良性發展。在我國,自 2014 年《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頒布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開始對私募基金采取登記備案制。與公募基金單一的管理形式不同,私募基金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類型多樣,行業格局相對復雜、監管難度也相對較高。截至 2019 年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 24471 家,較 2018 年末存量機構增加23 家,同比增長 0.09%;存續備案私募基金 81739 只,較 2018 年末在管數量增加 7097 只,同比增長 9.51%;管理基金規模 13.74 萬億元,較 2018 年末增加 9603.56 億元,同比增長 7.52%。私募投資基金在經歷爆發式增長后,整體增速逐漸趨緩。

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入局者不斷增多,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相比私募,我國公募基金監管體系更加完善,基金管理人普遍具備更高專業度,投資框架也相對完備,近年來投資數據更為亮眼。基于上述原因,公募基金已積累數量可觀的“忠實粉絲”。隨著未來募資渠道不斷多元化和可投資范圍的逐步放寬,公募基金產品的需求和供給端均有望大幅拓寬。因此,相比私募,我國公募基金市場行業前景更為廣闊,想象空間巨大。截至 2019 年 12 月,中國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有 143 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隨著公募基金大家庭的不斷擴容,行業競爭也日益激烈,從拼規模到拼收益再到拼管理費,各基金公司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由于自身股東、渠道、歷史的因素的限制,各家基金公司綜合實力相差較大,部分基金只在某些特定領域或市場具備一定影響力,行業集中度在前期緩慢上升后重回下降通道,公募基金前十強管理資產占比維持在 50%左右。

基金銷售機構:行業未來競爭主戰場。早期公募基金銷售模式以商業銀行代銷、基金管理公司直銷和證券公司代銷為主,呈現三足鼎立局面。在 2013年之前銀行渠道占比超過 50%,而隨著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不斷滲透和金融創新業態的發展,互聯網基金銷售開始大行其道。近幾年基金銷售模式發展成為以基金公司互聯網和柜臺直銷為主,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渠道為輔的多元化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