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立國”戰略推動下,韓國的科技產業迎來快速發展,半導體及 3C 產品成為韓國重要出口商品。根據韓國 KDI 數據,1990/2000 年電子行業總產值在韓國制造業中的占比為 12.8%/18.3%,位列第一;1971-1984 年、1985-1990 年、1991-2000 年三階段韓國電子行業產值的年復合增速分別為 19.5%、24.1%、31.7%,是制造業領域增速最快的細分行業。根據韓國對外貿易協會數據,1961-2000 年,韓國主要出口品從 1961 年的鐵礦石(13.0%)、1980 年的服裝(16.0%)向半導體(12.4%)、計算機(8.5%)以及手機(8.5%)等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2019 年財富世界 500 榜單中,韓國共有 16 家企業上榜,其中科技型企業三星電子(005930 KS,無評級)韓國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 15。
VLSI 研發聯合體的模式促進日本國內半導體全產業鏈躋身國際一線。VLSI 研發聯合體首先在光刻裝置和大口徑晶圓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地開發出了半導體加工過程中的關鍵設備——縮小投影型光刻裝置,該設備在 1980 年前幾乎全從美國進口,但從 1985 年開始,日本該設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即超過美國;在 1980 年首次開發出口徑達到 8 吋(200mmm)的晶圓。與此同時,聯合體促成日本在存儲器生產銷售領域大幅超越了美國,根據日本通產省數據,在 1976-1980 年里,該研究聯盟共提出 1200 多項專利、300 多項商業機密技術、發表了 460 篇科技論文,并成功突破了 1 微米加工制成。
1970-1985 年以半導體為排頭兵的日本電子產業全面崛起,促成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數據,從 1973 年開始,鋼鐵的生產量和原油的進口量開始減少,相較之下,伴隨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興起,日本對半導體基礎材料硅的需求與日俱增,正是在這 15 年內日本電子產業的產值增加了 5 倍,內需增加了 3 倍,出口增加了超過 11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