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PCB行業專題(36頁)

PCB 迎來景氣周期,產業東移趨勢確立。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中文名稱為印制電路板,是電子元器件線路連接的載體,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需要用到 PCB,因此被稱為電子行業基石。其工作原理為:利用板基絕緣材料隔絕表面的銅箔導電層,令電流沿著預設的線路在各種電子元器件中完成其職能,如做功,放大、衰減、調制、解碼、編碼等等。

大陸轉移積極承接全球產能,成發展主力。印制電路板的概念從 20 世紀初被科學家提出。1936 年,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首先在收音機裝置中采用印制電路板。1943 年,美國人將此項技術用于軍用收音機,PCB 得以實現工業化大生產。1956 年,中國開始 PCB 研制工作。1978-1998 年,由于引進了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中國 PCB 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從 2006 年開始,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 PCB 生產基地。目前,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趨勢已定,2017 年大陸 PCB 產值全球占比超 50%,大陸已經成為推動全球 PCB 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內資廠技術提升,產品結構逐步豐富。PCB 制造屬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制造工藝復雜,技術壁壘高,具體表現為:1)各類細分產品的生產工序雖有共性,但不同細分產品對基材材質和厚度、線寬和孔徑等技術參數、設計結構等要求均有所不同,對 PCB 制造企業的技術和工藝水平提出較高要求;2)從 PCB 投料到成品出庫整個生產流程看,融合了材料、機械、計算機、電子、光學、化學等多學科的工藝技術,企業的工藝技術水平一方面取決于生產設備的配置,另一方面源自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經驗。新進企業 PCB 生產制造經驗不足,將面臨較高的技術障礙。

上市突破融資瓶頸,積極擴產搶占市占。近幾年,國內 PCB 企業紛紛加快上市步伐,上市后企業的融資渠道得以打開,頭部企業紛紛擴大生產規模保持競爭優勢,產能持續擴大。

環保政策趨嚴,產業加速整合集中度持續提升。近年來,全球環保力度在不斷增強,國內外均頒布有環保方面的法規。國際上有歐盟頒布的《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REACH)等;針對國內環保問題,國內政府發布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清潔生產標準—印制電路板制造業》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規定對 PCB 行業面臨的環保和資源問題提出了規范性要求,保障 PCB 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環保的嚴格要求增加了 PCB 企業的運營成本,強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擁有更強生產管理能力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地位會加強,而規模較小、管理不規范的企業會被淘汰,行業門檻隨之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