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 逐步演進,于 20 年 7 月正式寫入 5G 標準。2014 年 5 月華為、Vodafone 提出了窄帶技術 NB M2M;2015 年 9 月,在 3GPP 第 69 次 RAN 全會上,“NB-CIoT”和“NB-LTE”2 個技術規范融合為 NB-IoT;2016 年 6 月,NB-IoT 獲得國際組織 3GPP 通過,標志著NB-IoT 商用化開始;2020 年 7 月,ITU-R WP5D 會議上,NB-IoT 正式成為 5G 標準。從 2016 年首次完成標準化工作至今,NB-IoT 在四年時間內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 71 個國家投資建設了 129 張移動物聯網,其中 NB-IoT 網絡達到 93 張。
NB-IoT 能成為 5G 技術標準,是因為在 LPWA 場景下擁有 LoRa 及 SigFox 等技術無可替代的優勢:(1)三大運營商所使用的 NB-IoT 頻段由國家統一分配,使用者只能透過電信業者或第三方代理商取得授權技術和頻段才能使用 NB-IoT 相關服務,安全系數及通訊質量較高且基本不存在被清頻的風險;(2)NB-IoT 構建于蜂窩網絡,可直接部署于 GSM網絡、UMTS 網絡或 LTE 網絡,以降低部署成本、實現平滑升級;(3)LoRa 和 Sigfox的每日傳輸次數有限,適合發揮在沒有實時通訊需求的領域,而 NB-IoT 網絡不限制傳輸訊息次數、所攜帶的數據量相對較高,適用于重視網絡傳輸穩定性和實時性的智慧工業領域。
NB-IoT 接棒 2G 市場并逐步對其進行替代。一直以來,NB-IoT 產業化最大的阻力來自2G 網絡。2G 在中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建成全球最優質的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能保證用戶隨時隨地接入,產業生態發展完善且硬件成本低廉。然而從全球運營商市場發展趨勢來看,運營商關閉 2G 網絡將成為定局。2G 網絡通信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后,數以億計的聯網設備需要新的方案來填補空白。根據蜂窩物聯網連接的分布圖顯示:未來低速率、高時延、廣覆蓋應用場景占據物聯網連接的 60%,比如傳感器、計量表、智慧停車、物流運輸、智慧建筑等;而高帶寬、低時延的 4G、5G 網絡僅占到總連接的 10%左右,主要應用于視頻監控、數字醫療、車載導航等對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業務;另外 30%的場景為中低速率的物聯網設備,主要應用于 POS、智慧家居、儲物柜等高頻使用但對實時性要求低的場景。由此可見,NB-IoT 主要針對 60%的低速率廣覆蓋場景,接棒 2G市場并逐步對其進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