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地面通信網絡為導向(20 世紀 80 年代至 2000 年):以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Orbcomm)、“泰利迪斯”(Teledesic)和“天空之橋”(Skybridge)系統為代表,力圖重建一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電話或上網終端與地面電信運營商競爭用戶。當時發展的低軌星座主要有兩類:一類主要提供語音和低速數據為主的星座,如銥星、全球星和軌道通信;另一類主要以互聯網接入為主的星座,如泰利迪斯和天空之橋。但是由于當時地面通信市場還未興起,市場與用戶培育不夠成熟,另衛星星座系統投資過大導致入不敷出,這 5 大系統在 2000 年前后紛紛宣布破產。
成為地面通信的“填隙”(2000~2014 年):以新銥星、全球星和軌道通信公司為代表,既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一部分容量補充和備份,也在海事、航空等極端條件下的面向最終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與地面電信運營商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但主要還是作為地面通信手段的“填隙”,規模有限。
與地面通信系統的競爭與融合交織(2014 至今):以“另外 30 億人”網絡公司(O3b Networks)、OneWeb 為代表,為全球用戶提供干線傳輸和蜂窩回程業務,地面電信運營商是其客戶和合作伙伴,衛星網絡成為地面網絡的補充。并且衛星互聯網與 5G 融合取得實質進展,衛星互聯網將成為擴展 5G 網絡覆蓋范圍的重要方式。而以 Space X為代表的 Starlink 計劃部署 1.2萬顆低軌衛星,可提供全球性互聯網接入服務。這樣龐大的計劃彰顯著 Space X 的目的不僅是對于地面通信系統的補充,是要建立全球性的衛星通信系統,提供全球性的互聯網服務,以及為未來更重要的衛星互聯網應用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