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2019年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45頁)

消費基因行業定義。基因檢測(Genetic Test),是利用血液、體液或組織標本,通過探測基因多態性的存在,分析基因的類型和缺陷及其表達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種方法。基因檢測的程序是先把受檢者的基因從細胞中提取出來,然后用可以區分基因突變情況的引物和分子生物技術,通過檢測到的信號判斷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變或存在敏感基因型。消費基因檢測(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是指通過廣告、電商、線下店可被消費者認知且直接購買的基因檢測產品。在美國,基因檢測主要圍繞祖源(家譜、生物學祖源等)、健康、寵物、親子鑒定等維度進行檢測;在中國消費基因發展相對早期,產品主要以健康等維度為主。

中國可借鑒美國經驗,縮短觀察期,提早進入發展期。消費基因檢測市場的發展得益于芯片技術的成熟,第一款基因芯片由Stephen P.A. Fodor博士在1991年制造完成。隨后的10年時間內,Affymetrix,Illumina,Agilent等公司不斷提升芯片種類、檢測通量、準確度與效率。2007年,23andme向消費者提供基于SNP技術的65萬位點的基因檢測產品,售價999美元。此后在資本的推動下,消費基因檢測服務價格不斷下調(目前健康類99美元,祖源類79美元),帶動了更多的企業進入到消費基因領域(AncestryDNA、FamliyTreeDNA等)。中國消費基因檢測市場早在2008年就出現了萌芽(周慧君創立的iDNA),然而過高的價格促使產品滯銷。直到2015年,微基因、23魔方等多家基于芯片技術的產品問世,售價1000元,中國市場逐步被打開。2017年,23魔方首先降價至499元,引發價格戰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用戶購買。隨后兩年,各類中小實驗室、渠道均推出消費基因業務。然而受其不確定的商業模式影響,多數企業也在一年左右消失。未來,基于基因數據的應用價值探索將成為重。

2019年美國消費基因滲透率達8.1%,基因數據價值凸顯。2019年,美國消費基因檢測用戶規模達到2650萬,滲透率達到8.1%,成為全球消費基因檢測市場發展最快的國家。在10多年的發展中,消費基因數據價值備受爭議。尤其是針對疾病健康路徑探索的23andme,2013年,FDA下令23andme停止銷售產品;隨后在2015-2019年之間,23andme共獲得了FDA的49個疾病的相關突變位點信息或遺傳風險的批準,證明了其數據的有效性。此外,AncestryDNA圍繞祖源場景探索商業模式,如提供基因檢測、軟件(Family TreeMaker)、照片打印及專家解讀等產品服務,從而聚集了一批基因檢測愛好者,形成了流量平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