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后危廢處理行業發展歷程。作為公用事業行業的組成部分,環保行業的發展除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構成直接相掛鉤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與社會輿論影響。縱觀全球環保產業,尤其是與化工等產業相關的危險廢棄物處理行業在二戰后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在這兩種力量的推動下走出了“N”型的曲線。我們可以粗略的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稱之為伏筆階段、爆發階段、回撤階段與穩定發展階段。
法國:政企分離,公私合作。法國的中央集權程度較低,中央政府將權力充分下放至各大區、省、市級政府。對于環保、水務等公用事業,法國采取了官方支持+私企運營的模式。中央政府負責立法并由環境部統籌全國,具體運營管理權力則下放各地政府;各省區政府負責具體規劃、技術推廣等事項,利用公共投資引導環境治理監控并協調利益關系,并將具體項目授予私營企業進行特許經營或承租經營,自負盈虧,同時委托第三方進行監管。由于法國長期以來將環保置于重要地位,還通過《環境憲章》將環境權利上升至憲法層面,故總體而言法國的危廢行業發展較為平順。
重視運營權,追求長期回報。兩大集團歷史淵源上都有國企的影子,與政府關系密切,加之經營方式以較為長期的特許經營與承租經營為主,導致其對于經營主導權的重視程度超過對于控股權的追求,以利于其在運營中發揮技術優勢。如威立雅的發展戰略就明確定位于專業服務運營商,并不追求控股;在中國市場,其在與首創股份的合資公司中占 49%的股份,在昆明和常州的項目中也均占 49%的股權。此前我們在環保行業三季報綜述中曾指出,環保行業中的運營類企業普遍有著較好的成長能力與抗壓能力,涉及到水務與水處理領域尤其如此,兩大集團的戰略選擇可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