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是個相對的概念,也是個寬泛的概念:差異化品種非常多,包括細旦化、異截面化、混纖化與功能復合化等。更為詳細的內容在 3.2 中展開。至于長絲龍頭差異化的真正含金量,我們認為除了恒力、盛虹分別在細旦的 FDY/DTY 中有一定優勢(這部分優勢也有規模化帶來的成本因素),桐昆、恒逸與新鳳鳴的差異化做的并不突出差異化與規模化是硬幣的一體兩面,這背后對應著切片紡與熔體紡兩種工藝的對立切片紡的優勢在于做差異化而劣勢在于規模與成本,熔體紡的優勢在于做規模化而劣勢在于差異化。
聚酯龍頭也試圖在熔體直紡的工藝路線上做出差異化的效果這樣的差異化長絲投資一定是高的因為熔體直紡的優勢就在于規模,我們可以看到,恒力化纖的 135 萬噸改性聚酯纖維新材料總投資預計 124.5 億元,單噸的投資達到了近 1 萬元,新鳳鳴的新項目中益化纖 120 萬噸項目總投資為 67.3 億元,單噸投資也超過了 5000 元而新鳳鳴的老項目,中辰化纖 36 萬噸功能性纖維項目總投資不過 8.5 億元,單噸投資僅為 2400 元。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聚酯龍頭差異化,那么核心壁壘一定是在資金。當然研發、技術這些也都算壁壘,但是對于聚酯龍頭要做差異化這件事,資金一定是極為重要的壁壘。另一個因素當然是研發,通過對財報、各類公開數據的研究我們發現,恒力、盛虹與新鳳鳴在研發上的投入較為領先,研發的經驗積累較多,而桐昆、恒逸等企業在長絲的研發上投入寥寥,近兩年應“十三五”的要求才有所增長。
從上下游的集中度來看,長絲對下游的議價能力是要強于 PTA 生產企業的道理顯而易見,紡織企業集中度很低,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要討論長絲生產商對于長絲價格的影響力,其關鍵在于企業對所生產主流產品的定價能力也即產品的“護城河”。對于常規化長絲產品,長絲企業憑借強大的議價能力(如銷售模式等)相對強勢,但是基本受到成本與邊際供需的影響,企業對于價格的影響力一般;對于差別化長絲而言,由于其細分市場更小,由于前期的投入更多(成本支撐)與對下游需求的更好相應,生產企業對于獨有的差別化長絲的價格影響力更強,這也是聚酯龍頭向差異化轉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