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OPEC-原油霸主隕落非傳統手段破局(39頁)

當前確定各個成員國的真實原油產量是相當有難度。可以從 OPEC 官方的報告中看出,所公布的 OPEC 各國的產量有兩組數據,但是兩者的數值差距非常大。一組是在官方報告里被稱為 direct communication(官方直接數據)的產量數據,即來自各國政府的官方直接數據。另外一組是在OPEC 月報里被稱為 secondary sources(第三方產量數據)的產量數據,該數據主要是考慮到各國政府的官方直接數據的可靠性問題,由 OPEC 在90 年度中期通過計算市場上不同獨立數據源提供的各國產量數據的均值后獲得。因此,在 90 年代中期之后,OPEC 的正式報告中有關各國的產量數據就出現了這種兩局分化的情況。

就目前而言,市場并不信任 OPEC 產油國的官方直接數據,更傾向于采用第三方數據進行參考。但同時,OPEC 各產油國對這個基于市場獨立數據源的產量數據頗有怨言,認為這個 secondary sources 的數據嚴重偏離其本國真實產量數據。在 OPEC 各成員國拼命增產為了能夠在任何涉及凍/減產協議中有更多籌碼時,任何被統計“少”了的產量都是各國石油部長心頭上的一根刺。

從 2001 年至今,OPEC 進行了 12 次減產(采用第三方產量數據)。其減產后產量和減產前協議減產量對比如圖 1 所示,灰色是 OPEC 整體產量,淺藍色是 OPEC 的受產量額度制約的成員國的實際產量,深藍色是 OPEC的協議產量額度。從圖 1 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在 OPEC 每次的產量額度出臺后,其實際產量雖然向新的產量額度靠近,但是調整幅度和調整量大多數情況下同協議產量額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從統計數字上來看,OPEC的實際產量調整量一般僅有協議產量調整量的 60%。2011 年 12 月,在第160 次 OPEC 會議上將協議產量調整為 3000 萬桶/日。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協議囊括了所有 OPEC 成員國,多年未參與產量協議的伊拉克這次也包括在其中。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OPEC 實際產量與協議產量額度之間的差距較之前大幅減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