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醫療美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印度鼻再造術,同時我國《晉書》魏泳之傳中也描述了類似唇腭裂修補手術。在此后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類文獻或多或少都有整形手術的痕跡。直至1917年,現代整形手術作為梅毒、種族主義及一戰的副產物,治療修復著民眾受傷的身體或心靈。在我國,現代整形手術起始于1929年,以上海首個整形外科門診為標志。1997年伊美爾成立,預示著民營醫療開始切入整形美容市場。隨后華熙生物、華韓整形上市,美萊、伊美爾等醫院的擴張,我國醫療美容行業步入發展期。2015年,受顏值經濟影響,醫療美容市場異常火熱進入爆發性成長期,不僅為從業者帶來了巨大商機,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2018年,據傳言合規與黑機構共有近5萬家,大小機構均面臨盈利難等問題,市場正式進入洗牌階段,醫美也成為了大眾消費品。
以美麗為目的,以醫學為主要手段。區別于臨床醫學,醫療美容是以審美為目的,而非治病(醫生除了擁有醫學知識外,仍需擁有同等重要的美學理論和心理學常識)。因此,醫美是包含多重屬性、多學科群的行業,是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常見手術類項目包括,眼瞼整形術、隆鼻、豐胸、面部重塑;常見非手術類包括光療、玻尿酸注射、冷凍等。與醫療美容對應的是生活美容,包括形象設計與美妝、皮膚護理、美甲美體塑身等,兩者的區分以是否破損真皮層為標準。
全球醫美非手術項目占比約5成,因風險低受大眾歡迎。據ISAPS(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統計,2017年全球醫美案例數量23.4千萬(國家包括美國、巴西、日本、墨西哥、意大利、德國、哥倫比亞、泰國),相比2016年基本維持不變(除以上還包括韓國與中國臺灣。整體來看,全球醫美案例數量增速維持在7%左右,非手術案例數量多超過手術類。非手術類項目本身風險相對較低、恢復期短,不具有永久性不可逆轉療效,更適合醫美風險規避的消費者和喜歡嘗鮮的大眾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