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汽車-如何看待我國汽車未來發展(18頁)

首先考慮經濟總量。我們認為汽車作為出行需求的主要體現方式,其在消費中占比將保持相對保持穩定(至于為什么會保持穩定,我們在下文有論述),因此可以通過一國未來可能達到的人均 GDP 水平來推測汽車最終保有量。考慮到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我們將韓國的人均接近 3 萬美元的 GDP 作為我國未來能達到的合理水平。在此收入水平下,韓國 2016 年千人汽車保有量 376 輛中國遠期的汽車保有目標。同時 376 輛每千人也接近三人戶戶均一臺汽車的標準,假設具備一定合理性。

再以出行距離和使用習慣視角分析。從地理條件看,我國和美國領土面積相對較大,對車輛出行的承載潛力也更強,對標韓國和日本,未來保有量仍有提升的可能性。若進一步增加保有量至單車對應公路里程數接近日本水平,則目前公路系統能承載的汽車保有量為 3.6 億輛左右。考慮到我國部分邊遠地區公路覆蓋仍有提升可能,能進一步提升公路網對汽車的承載能力。因此假設我國公路里程在未來20年內仍能維持2009-2018年2.56%的復合增速,20 年后我國對應的汽車保有量有望達到 6 億輛左右,與按 GDP 測算數據處于同一水平。

綜上所述,結合環境容量和消費者需求,我們認為中國汽車未來的保有量區間在 5.2億-6.5 億輛之間(取平均值為 5.9 億輛)。而實現該水平保有量需要超過 20 年的積累,也就意味著我國的汽車銷量年增長率將由 2015 年的高增長區間(5-15%),過度至 2015 年后的穩增長水平(0-5%)。以 2015 年為分界點,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 2018 年至今的銷量下滑原因——即 2016、2017 年購置稅減免政策導致了汽車消費的提前,使得存量汽車替換占比急劇提升,動搖了原有的相對穩定的存量替換周期,造成了此后兩年的需求疲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