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騰訊阿里系-從戰略組織到執行有何異同(32頁)

“佛系文化”的騰訊,“狼性文化”的阿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聯網行業是一個規模巨大、變幻莫測的江湖。在互聯網的江湖,存在著幾個大名鼎鼎的“畢業生組織”:騰訊的“南極圈”,百度的“百老匯”,阿里的“前橙會”,京東的“東成西就”,等等。其中,騰訊和阿里的校友會無疑是規模最大的——它們都有幾萬名離職員工,其中既有其他互聯網公司的高管、骨干,也有大批創業者。如果你參加過兩大校友會的活動,肯定能立即發現文化差異:在“南極圈”里,人們保持著禮貌和克制,從頭到尾不溫不火,就像普通的社交活動;在“前橙會”上,氣氛要熱烈的多,經常出現輪流干杯的盛況,好像久別的戰友重逢。有些人覺得騰訊校友太冷淡、對老東家缺乏認同感;有些人卻覺得阿里校友太入戲、感情表達太直白。對于那些在騰訊、阿里都工作過的人來說,趕兩個場子可能會有“人格分裂”的錯覺。

“保守溝通”的騰訊,“強勢溝通”的阿里。2010 年 7 月,《計算機世界》雜志刊登了題為《“狗日的”騰訊》的封面文章;當年 9 月,“3Q 大戰”爆發,騰訊的公開應對措施一度陷入輿論漩渦。多年以后,類似場景又在“頭騰大戰”之中重演。與此同時,自媒體上流傳著無數對騰訊的質疑:“騰訊沒有夢想”“騰訊沒有核心技術”“騰訊游戲坑害未成年人”“騰訊只會抄襲”……對于這些質疑,騰訊大部分時候保持克制。這不禁讓人好奇:騰訊是怎么看待與外界的溝通呢?

騰訊的產品 VS 阿里的運營:兩種核心競爭力。在互聯網創業圈有一個傳說:如果集齊了百度的技術人員、騰訊的產品經理和阿里的運營人員,創業項目就等于預定了成功的門票。今時今日,百度早已衰落,但是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仍然是江湖神話。到底什么是產品能力,什么是運營能力?它們如何成為了騰訊、阿里各自的標簽?為什么不能互換?以上問題,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好好解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