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零售拼多多、名創優品的生存空間(25頁)

低價拼團的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成立于2015 年9 月,拼好貨成立于同年10月,兩者商業模式類似:用戶向朋友、家人、鄰居等發起邀請,拼單成功后即可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優質商品,最初從生鮮品切入,后迅速擴展到其他品類。兩家平臺因業務模式相似且有相同的投資方高榕資本,于2016 年9 月宣布合并。拼多多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低價:拼單意味著用戶和訂單大量且迅速涌入,而豐厚的訂單使之可以直接與供貨廠商(或國外廠商的國內總代理)合作對話,省掉諸多中間環節,價格優勢由此實現。

成立不到三年,月GMV 突破百億大關,APP 活躍度居電商前三。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9 月,拼多多的用戶規模僅1 億,月GMV 僅為10 億元,然而2017 年1 月,月GMV就突破了40 億元。截至目前,拼多多活躍用戶數穩定在一億左右,僅次于淘寶和京東,月GMV 已突破百億大關,而京東花了整整六年時間才達到這個銷售額。2017 年12 月拼多多的滲透率為19%,直逼京東的20.7%,滲透率同比增速高達1508%,遠遠高于其它綜合電商APP,各項數據都位居電商前三。

低價打法瞄準低線城市女性。對比拼多多和京東的用戶分布,不難發現拼多多65%的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而京東的用戶一半來自一二線城市,一半來自低線城市。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拼多多通過低價策略瞄準新入網的低收入人群,實現野蠻式增長。此外,拼多多的用戶中70.5%為女性,25-35 歲年齡段的用戶占比超過57%,這部分用戶多為已婚婦女,對生活精打細算,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她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拼團。

我國便利店業態始于1992 年。1992 年7-Eleven 進入深圳,我國首家便利店誕生;1996年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可的便利店在上海開業;同年,日本上市企業羅森株式會社同上海華聯(集團)有限公司合資設立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在上海市長寧區開設第一家便利連鎖店;2004 年全家進駐上海,7-Eleven 進駐北京。目前我國便利店品牌超過260 個。

便利店銷售額增速高于零售行業增速。伴隨人均GDP 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升,便利店業態在我國保持高速增長。即使前幾年實體經濟下行、電商沖擊,實體零售遭遇寒冬,便利店銷售額增速也并未受到明顯影響,2017 年增速達到12%,連續第八年保持兩位數左右的水平。便利店業態高于行業增速的成長速度,也使得其占實體零售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6 年的0.5%上升至2017 年的0.7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