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導向:《現代化 2035》奠基定調,《工作要點》明確短期目標。2019 年以來,國務院相繼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 年)》。兩份文件遠近結合,共同構成了教育現代化的頂層設計和行動方案。教育現代化文件起草工作 2016 年初啟動,是繼 2018 年以來針對教育經費結構、學前教育普惠性、民促法、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等系列政策的延續和強化,也是為國內教育現代化長遠規劃提出十大戰略任務,具有前瞻性指導意義。結合此前發布的《2019年工作要點》中,我們梳理出職教/高教/信息化三條投資主線。
深化職業教育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是政策反復強調的重點方向。根據 2035 年遠景任務,“實施方案”聚焦當下五年提出十大任務,包括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等都是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現代化 2035》明確各級教學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普及的基本定調,各個學段承擔不同的育人職能,因此規劃對各個學段制定具體的發展基調亦有不同:學前和義務教育延續了普及、優質均衡的基調;高中階段全面普及、普通高中鼓勵多樣特色發展;高等教育重質發展,職業教育服務能力提升,強調終身學習體系,與《職業教育改革方案》的“1+X”證書體系和產教融合一脈相承。此外,政策特別強調以信息化推進教育現代化,將信息化建設納入目標,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 2.0 新階段。
職業教育:受益高教及職業培訓,產教融合增強就業競爭力。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對應,是指對受教育者實施可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必須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若以《職業教育法》的適用范圍定義,職業教育包括學歷類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非學歷類職業培訓(技能培訓、從業資格培訓、招錄考試培訓等),其中學歷類職業教育歸屬教育部管轄,非學歷職業培訓歸屬人社部管轄。普通教育以研究型專業知識為目的,與之相對職業教育更側重實用型技能培養,在課程制定上更貼近產業實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