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周期下環境法體系的建立。19 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為美國經濟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南北戰爭后,受益于電力、內燃機等先進技術的使用,美國工業化程度一度趕超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1894 年,美國制造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在 1920-1970年間,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更是達到了歷史高峰,期間“大蕭條”后的羅斯福新政和“二戰”過程中的高壓經濟是美國高生產率的重要推手。
工業及城鎮化進程與環保投資變化。從歷史進程看,美國的工業化起步晚于英、法,但發展速度較快:以電力工業為標志,19 世紀末期美國完成了近代工業化;而石油、煤炭工業的發展為美國制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戰”后,美國鋼鐵、化工、汽車、電氣、建筑、等行業位居世界第一;“二戰”后“羅斯福新政”強化了美國工業世界領先地位。伴隨著工業發展的則是不斷加重的污染,這些重工業污染治理的存量問題則是環保法律政策完善后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也是前期環保治理新增投資的作用點。
排污成本內部化和市場化為何重要。排污成本內部化和市場化,這兩點為何對于環保行業如此重要?從產業角度上來講,排污成本內部化最終解決的是環保行業商業模式的問題(誰為環境治理付費),而市場化程度決定了環保公司資產(如:輕或重、工程或運營還是設備類等)的最終形態,同時排污成本內部化亦是行業市場化長期運轉的基礎。排污成本內部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均處于較高水平有助于環保公司持續發展,而美國的經濟政策為大多數環保細分領域創造了相對較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