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國民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工業迅速發展帶來環境污染。當時日本的工業城市神奈川,千葉、大阪,神戶周圍都是黑煙滾滾,大氣污染也從原來的顆粒狀大氣污染轉變為硫磺酸化物污染,并且擴展到日本本州的太平洋區域,嚴重的大氣污染使得東京“白晝難見太陽”,城市能見度只有 30-50 米,硫化物刺鼻的味道在部分地區都可以清楚聞到,東京灣曾一度被稱為“世界最臟的海灣”。即便如此,那時的日本人將大氣污染排放認為是經濟繁榮的標志,當時日本小學的校歌中以“工廠的煙囪上有七彩的煙”這樣的詞匯來贊嘆日本經濟增長的速度。
全國各地出現各種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痛痛病、水俁病、四日市病紛至沓來,當時四日市小學生甚至向日本首相寫信請求安裝空調,原因是雖然學校已安裝空氣凈化器,但公害問題導致不能開窗,教室十分炎熱。當地市長在回應該問題時卻表示:小孩說的話不必當真,四日市根本就沒有公害,可見日本曾在保護環境與 GDP 增長之間的選擇存在分歧,在這場艱難抉擇中,日本民眾最終選擇了保護環境,保證身體健康。“公害訴訟”正式拉開了日本立法治理環境的帷幕,居民環保意識逐漸提高,70 年代以后,日本再也沒有發生過嚴重的環境公害事件,環境質量逐漸提高。
20 世紀 70 年代以前,美國的環境污染情況也已經相當糟糕,并嚴重威脅到了公眾安全。當時震驚世界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便是一個典型案例。洛杉磯位于美國西南海岸,西面臨海,三面環山,悠久的開發歷史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了發達的港口城市。早在 40 年代初,洛杉磯就已經擁有兩百多萬輛,這些汽車向空氣中排放大量尾氣,并在地形和日光的作用下形成了光化學煙霧。這座城市曾經清新的沿海空氣已經變成了催淚的薄霧,1943 年第一次大型光化學煙霧污染造成了居民的大恐慌,他們甚至認為遭到了日本毒氣襲擊。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洛杉磯的空氣污染嚴重到“父母不讓孩子上學;運動員只能在室內訓練;柑橘種植者和甜菜生產者沮喪地看著他們的莊稼枯萎;老人和年輕人擠進了醫院,他們的頭隱隱抽痛,呼吸急促。”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