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工定義:以崗位外包形式為企業提供彈性用工,旨在減少用人風險和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員工有兩種形式,正式員工和非正式員工。靈活用工服務則主要是針對企業對非正式員工這塊的服務,在發達國家已廣泛應用于工業、IT、商業服務等領域,崗位從前臺到項目總監都有涉及。從作用上來看,靈工核心用來解決企業突增的、巔峰期的、季節性的人員需求,旨在為企業提供彈性的用工模式,實現因需而變,減少用人的風險和成本。
在崗位外包方面,發達國家由于更嚴格的合規和成熟的工會制度,基本都已靈活用工為主,國內 2013 年對勞務派遣人數占比限制后,一定程度上也進一步促進了靈工市場的發展。靈工和勞務派遣的主旨均是為企業提供靈活且彈性的用工模式,但勞務派遣的崗位相比靈工要偏低端,企業過去在選用勞務派遣的時候更多是希望該方式來降低合規成本,圖便宜為主,而靈工相比之下對從業人員的法律保護及福利則相對更優。國內由于人力資源行業發展相比國外落后 30~40 年,崗位保外最初以勞務派遣的形式,在 80 年代改革開放后出現以來,需求快速增長。根據全國總工會的統計數據,至 2013 年國內的勞務派遣總人數已達到了 6000萬人,占國內職工總人數達 20%。針對勞務派遣的“異常繁榮”,人大常委在 2013~14 年,先后發布《勞動合同法修正案》和《勞務派遣暫行規定》,對勞務派遣崗位的三性(臨時性、輔助性、可替代性)和占比不得超過企業總職工 10%進行嚴加限制。政策發布后,2013-14年間的國內勞務派遣人數每年降幅超過 20%,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靈工在國內需求。從政策趨勢來看,國內對就業人員的法律保護和就業合規日趨規范仍將持續,我們認為靈活用工對勞務派遣該“舊機制”的持續替代將是大勢所趨。
按靈工就業者的畫像拆分來看,年輕人和中專高職等學歷背景的人才為核心。2017 年國內的靈工從業者按合同性質可分為合同工(占總人數 41%)、兼職(占比 37%)和自由職業(占比 22%)。進一步拆分,可得到:①年齡 18~34 歲的靈工就業者占比達 73%~92%:靈工的從業企業多為世界知名 500 強企業和中大型國企,且工作時間自由度高,因此對想在知名大企業中得到工作經歷,以及對時間靈活度要求較高的年輕人從業意愿較強,而超過 35歲的從業者更多偏向于穩定的崗位,對靈工從業意愿低。②中專和高職學歷的占總人數超50%:由于靈工的大多數崗位以基礎勞動力輸出型崗位為主,例如零售行業的業務員、通信行業的客戶中心等,對專業性要求不高,因此中專和高職學歷占大多數。不過,靈工從業者中同樣有腦力勞動者(作家、編輯、專家等)或專業技能服務提供者,因此同樣有碩士學歷的就業者,但人數上占比為少數。